产品搜索
新闻中心

标准集团解读HJ 710.4-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鸟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鸟类多样性的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8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鸟类群落 bird community

指一定时间某一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由资源因素(如食物或巢址)所决定的,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共存的鸟类集合体。

3.2

样线 line transect

指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选定的一条路线。观测者记录沿该路线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鸟类物种。

3.3

样点 sampling point

指以某一地点为中心,观察一定半径或区域内的鸟类物种。

3.4

候鸟 migratory bird

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地沿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迁徙的鸟类。

3.5

迁徙 migration

指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在我国,春季迁徙是指鸟类自南方往北方,自越冬地往繁殖地之间的迁徙;秋季迁徙是指鸟类自北方往南方,自繁殖地往越冬地之间的迁徙。

3.6

全长 total length

指自喙尖至尾端的直线距离。

3.7

尾长 tail length

指自尾羽基部至末端的直线距离。

3.8

翅长 wing length

指自翼角(翼的弯折处,相当于腕关节)至翼尖的直线距离。

3.9

跗跖长 tarsus length

指胫跗骨与跗跖骨之间的关节处(关节后面的中点)至跗跖骨与中趾间的关节处(跗跖与中趾关节前面下方的整个鳞片的下缘)的距离。

3.10

喙长 bill length

通常所测的喙长多系指嘴峰长,是从喙基与羽毛的交界处沿喙正中背方的隆起线,一直量至上喙喙尖的直线距离。

4 观测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有明确的观测目标,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内鸟类多样性的整体状况,具有多种生境的区域可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分别设置足够数量的观测样线和样点;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观测方法,对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观测。

4.2 可操作性原则

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观测样地应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和工作条件。应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鸟类资源现状、保护状况和观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区域和观测对象,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观测方法。

4.3 可持续性原则

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有效地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观测对象、观测样地、观测方法、观测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4.4 保护性原则

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避免不科学的频繁观测。若要捕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取样或标记,必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4.5 安全性原则

保障观测者人身安全。在捕捉、处理潜在疫源动物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疫处理。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5 观测方法

5.1 观测准备

5.1.1 观测目标

观测目标为掌握区域内鸟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种群动态,并评价其生境质量;或评估各种威胁因素对鸟类产生的影响;或分析鸟类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在确定观测目标后应明确观测区域。

5.1.2 观测对象

5.1.2.1 鸟类群落观测。对观测区域内所有鸟类物种进行观测。

5.1.2.2 常见鸟类物种观测。选择观测区域内一个或多个常见物种实施重点观测。选择的物种要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对环境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性,可以指示环境的变化。

5.1.2.3 珍稀、濒危或特有鸟类物种观测。选择观测区域内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实施重点观测。

5.1.3 观测计划

观测计划内容应包括:样地设置,样方(样线、样点)设置,观测方法,观测内容和指标,观测时间和频次,数据处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

5.1.4 观测仪器和工具

包括 8~12 倍的双筒望远镜(用于行走时或在树林中观测近距离的鸟类)、25~60 倍单筒望远镜(用于观测远距离且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的鸟类)、鸟类野外手册或鸟类图鉴等工具书、野外记录表、照相机、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仪、罗盘、温度计、直尺、游标卡尺、地图以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药品等。

5.1.5 培训

观测者应接受野外观测方法、野外操作规范和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观测区域的地形、植被和鸟类物种,提高其识别鸟类物种的能力。

5.2 观测样地、样线和样点设置

5.2.1 根据观测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观测目标,在观测区域内设立样地。

5.2.2 样地的数量应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资金等因素。

5.2.3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等方法,在样地内设置观测样线或样点。

5.2.3.1 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样地内采用随机数或抽签等随机抽样方法,设置观测样线或样点。

5.2.3.2 系统抽样法:在样地内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置观测样线或样点。

5.2.3.3 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生境类型、海拔、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对样地进行分层,在每层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设置观测样线或样点。分层随机抽样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5.3 观测方法

5.3.1 分区直数法

5.3.1.1 根据地貌、地形或生境类型对整个观测区域进行分区,逐一统计各个分区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得出观测区域内鸟类总种数和个体数量(记录表参见附录 A)。

5.3.1.2 该方法适用于较小面积的草原或湿地,主要应用于水鸟或其他集群鸟类的观测。

5.3.2 样线法

5.3.2.1 观测者沿着固定的线路行走,并记录样线两侧所见到的鸟类。

5.3.2.2 根据生境类型和地形设置样线,各样线互不重叠。一般而言,每种生境类型的样线在 2 条以上,每条样线长度以 1~3 km 为宜,若因地形限制,样线长度不应小于 1 km。

5.3.2.3 观测时行进速度通常为 1.5~3 km/h。

5.3.2.4 根据对样线两侧观测记录范围的限定,样线法又分为不限宽度、固定宽度和可变宽度 3 种方法。不限宽度样线法即不考虑鸟类与样线的距离,固定宽度样线法即记录样线两侧固定距离内的鸟类,可变宽度样线法需记录鸟类与样线的垂直距离。可变宽度样线法的记录表参见附录 B。

5.3.3 样点法

5.3.3.1 样点法是样线法的一种变形,即观测者行走速度为零的样线法。

5.3.3.2 以固定距离设置观测样点,样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生境类型确定,一般在 0.2 km 以上,在每个样点观测 3~10 min。

5.3.3.3 样点法更适合在崎岖的山地或片段化的生境中使用。样点数一般在 30 个以上。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       
           材料试验机
联系电话: 021-67801892    传真号码: 021-67801892-810
地 址:上海市松江区伴亭路258号  邮 箱:info@standard-groups.com 

工信部备案:沪ICP备090876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