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解决方案

ASTM D2594 – 04 低弹性针织物拉伸性能标准试验方法


一、范围

1.1此试样方法可以包含用于要求低弹力性能应用的针织物的拉伸和增长测量。
1.2此实验方法包括织物增长和拉伸程序,且当单个规格需要时单个使用。
1.3此试验方法不适用于用于支撑或其他需要高弹力性能应用的织物。
注1 - 对于试验高弹力和弹性机织物的信息,参考试样方法D3107和D6614。
1.4本标准中国际单位制与英制单位的数值是两套独立的体系。文本中英制单位写在括号中。两套单位系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所以每套单位应独立的使用。
1.5本测试标准不承担任何在使用标准时的安全保证。本标准的使用者有责任在使用前确定适当的安全准则和健康操作规范。

二、参考文献
2.1 ASTM 标准
D123 纺织品相关术语
D1776 纺织品调节和试验规程
D2904 纺织品测试方法的实验室间测试产生的正态分布数据的实施规程
D2906 纺织品精确度和偏差表述的标准规程
D3107 弹力纱线机织物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D4849 纱线和纤维相关术语
D4850 织物相关术语
D6614 纺织品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 CRE方法

三、朮语
3.1定义
3.1.1对于本实验方法使用的纺织品术语定义:标记线,参考术语D4849.
3.1.2对于本实验方法使用的纺织品术语定义:织物增长、织物拉伸、低弹性及张力,参考术语D4850。
3.1.3对于本实验方法使用的其他纺织品术语定义,参考术语D123。

四、试验方法摘要
4.1织物增长 - 在织物样品上作已知距离的标记线。在织物样品上通过规定的循环技术施加规定的张力。去除张力并在数个规定回复次数后,零张力下,每个时间间隔后重新测量标记线间的距离。从施加张力前和每个各自恢复时间间隔后标记长度差异计算织物增长。
4.2织物拉伸 - 在织物样品上作已知距离的标记线。在织物样品上通过规定的循环技术和所测标记线间结果距离施加规定的张力。从施加张力前和张力下标记线间长度差异计算织物拉伸。

五、意义和用途
5.1此试验方法规定了用于泳衣、鞋袢裤和其他紧身服装(通常也被称为半支持型服装)应用的针织物增长和拉伸测定的试验条件,以及测定用于运动服及其他宽松服装(通常也被称为舒适伸展服装)应用的针织物增长和拉伸测定的试验条件。此试验方法测量用于宽松裤、运动外套及服装的针织物增长和拉伸的适用性未确定。
5.2此试验方法不推荐用于商业货物验收测试因为已知的实验室间精确度很差。
5.2.1如果两个实验室(或更多)报告的试验结果实际意义有差别,应采用合格的统计帮助进行比较试验测定他们之间是否有统计误差。作为最低限度,确保使用的试验样品应尽可能同质,从得出不同的试验结果的材料中取得,并在同等数目随机分配到每个实验室进行试验。从两个实验室获得的试验结果应采用不成对数据的统计试验,在一系列试验之前选定的概率水平比较。如果发现偏差,或者必须发现和纠正原因,或者该材料将来的试验结果考虑到已知偏差必须调整。

六、设备
6.1框架,用于支撑图1所示的吊架组件,并在测试过程中施加张力。
6.2吊架组件,包括吊架、吊架杆和锁链。
6.3薄型直尺,零位装有钩针,可贴附样品,刻度为初始隔距长度125 mm(5 in.)的百分数或1mm (1/16 in.)。
6.4张力仪或砝码,可附在吊架组件的下吊架上,能提供给织物2.27 kgf(5 lbf)或4.54 kgf(10 lbf)总的张力,精确到±1%。
6.5套筒螺母,或等同物,长约25~75 mm(1~3 in.)。
6.6预缩标记笔,在样品上作标记。
6.7定时器,增量至少为1 min。

七、取样
7.1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各取5块试样﹐试样尺寸为125±3mmX500±10mm。试样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织物的长度方向。试样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织物的宽度方向。取样品要有代表性。
7.2如果织物的幅宽大于等于125mm﹐距离布边25mm以上取样。
7.3如果织物的幅宽小于125mm﹐取织物的整个宽度作为试样。
7.4保证试样没有折迭﹑折痕褶皱等。在取样品中要避免试样沾油﹑水﹑油脂等。
7.5试样对半折迭形成环状﹐平行于试样的短边且距离试样边缘6~13mm处﹐缝合。
7.6将试样放在平面上﹐在环状试样的一面中心位置做一标记﹐距离125±3mm﹐记录为A。

八、调节
8.1 将试验样品放入试验湿度平衡的规程D1776规定的纺织品试验标准大气,如果适用,在标准大气下进行试验。

九、测试仪器的准备和核对
9.1验证测量尺和张力砝码在校准范围内。

十、程序
10.1在规程D1776所述的纺织品试验标准大气下试验样品。
10.2小心处理试验样品以避免改变材料的自然状态。
10.3织物增长:
10.3.1将环状试样套在上吊架杆上并将杆固定在吊架中使得环接缝沿着杆。
10.3.2将环状样品的折叠端套入下吊架杆中,并将其固定在吊架中。
10.3.3将上吊架挂入支撑框架顶端的沟槽内。
10.3.4插入钩针直尺穿过织物表面在上标记线中间以将直尺附于环状样品。
10.3.5用套筒螺母将链条固定在下吊架上,并拉伸至表1规定的量,即这样下标记线与尺上规定的伸长百分点对齐。
注2- 如果尺为测量单位,有助于计算相应百分率。
10.3.6将锁链缩在框架下横梁相应的孔内。调节套筒螺母使得上标记线位置做出小调整。
10.3.7使样品环保持在伸长位置2h±5min。
10.3.82h±5min后﹐松开锁链,从环状样品上取走下吊架
10.3.9在下述没有张力的作用下测量下标记线在刻度尺的位置,精确到初始隔距长度的1%或1mm (1/16 in.)。
10.3.9.1经60±5s后测量并记录为 (B)。
10.3.9.2经1h±5min后测量并记录为 (C)。
10.3.10移走试验样品,依次并按照10.3指示继续试验,直到每个实验室样品单元的经纬向3个样品试验完成。
10.4 织物拉伸:
10.4.1按10.3.1-10.3.4指示将新样品放置于拉伸试验设备中。
10.4.2将张力仪附在下吊架上,抓住并手动拉伸环状样品循环四次,对于宽松(舒适伸展)服装织物0~2.27 kgf (0-5 lbf),或对于紧身(半支撑)服装织物0~4.54 kgf (0-10 lbf),每个循环用4~6 s。
10.4.2.1提供同样张力的砝码能代替张力仪。
注3 - 循环载荷的选择应基于待测织物的最终用途。如果最终用途未知,织物增长和织物拉伸可能采用宽松和紧身服装试验条件测定。
10.4.3继续并开始第5个循环时张力仪保持在规定的张力5-10 s,然后在张力下测量下标记线在刻度尺上的位置,精确到初始隔距长度的1%或1mm (1/16 in.)。记录为 (D)。
10.4.4移去试验样品,依次并按照10.4指示继续试验,直到每个实验室样品单元的经纬向2个样品试验完成。

十一、计算
11.1如果尺的刻度为初始隔距长度的百分数,直接从尺上读取织物增长和拉伸百分数,精确至1%,否则使用11.1.1的计算。
11.1.1如果适用,使用方程1-3计算单个样品的织物增长和织物拉伸性能,精确至1%。
其中:
A为施加张力前的标记线初始距离,mm(in.) (来自7.3.6)
B为释放张力恢复60s后标记线距离,mm(in.) (来自10.3.9.1)
C为释放张力恢复1h后标记线距离,mm(in.) (来自10.3.9.2)
D张力标记线距离,mm(in.) (来自10.4.3)
11.2如果适用,计算11.1计算的批样中实验室样品单元的3个样品增长的平均值,精确至1%。
11.3如果适用,计算11.1计算的批样中实验室样品单元的2个样品拉伸的平均值,精确至1%。

十二、报告
12.1报告按照试验方法D2594指示测定的织物增长和织物拉伸。描述材料或产品取样及采用的取样方法。
12.2报告实验室样品单元和批样适用于材料规格或合同订单的下述信息。
12.2.1恢复60s后单个和平均织物增长
12.2.2恢复2后单个和平均织物增长
12.2.3单个和平均织物拉伸
12.2.4标记线原始距离
12.2.5织物增长的伸长百分率
12.2.6织物拉伸的张力


更多关于:织物拉伸强力测试仪


联系我们

电话:021-67801892
传真:021-67801892-810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伴亭路258号
邮箱:info@standard-groups.com
产品目录
新闻中心
技术文章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       
           材料试验机
联系电话: 021-67801892    传真号码: 021-67801892-810
地 址:上海市松江区伴亭路258号  邮 箱:info@standard-groups.com 

工信部备案:沪ICP备09087680号-7